SANDIANSHUI

爸妈,我从哪里来?| 这绘本给孩子的哲学思考

爸妈,我从哪里来?| 这绘本给孩子的哲学思考

-妈妈,妈妈,我从哪里来的?

-问你爸。

-爸爸,我从哪里来的?

-垃圾桶里捡的。

……(卒)

童年阴影有没有!这也导致我的童年有一个长时间的迷思:垃圾桶里怎么会有那么多小孩?

等到四岁的小妞问我时,我终于想起,原来曾经也问过这个问题,于是我跃跃欲试地接招:

-我是哪里来的,为什么有我?

-因为你的父母,也就是我们,相遇了,而且相爱了。

-那,但是你们呢?为什么会有你们?

-因为我们的父母也曾经相爱。

-好的,可是他们是怎么来的呢?

-一样的呀,他们也有爸爸和妈妈。

-那他们的爸爸妈妈呢?

……(无限循环中)

猜中了开头,却没有猜中结尾的忧桑脸。然后回家开始,查资料!

“发现央视的一个有意思的调查——“我从哪里来”。当大家各自的“身世之谜”都被曝露在阳光雨露之下,我才发现,原来大部分人都是和我一样从“垃圾桶里捡来的”,除此之外,也不乏一些身世离奇的孩子。”

Teenage years

  • “我从哪里来”——天降奇娃:洪水冲来的孩子(只叹有缘千里来相会,洪水冲走了别人家的孩子,自己家却喜添一丁
  • “我从哪里来”——袖珍娃娃:从胳肢窝里面掉出来的孩子(这孩子是有多小,或者说,孩子妈妈,你的胳肢窝是有多大?)
  • 还有床底下来的。
  • 坑里捡的。(和垃圾桶里捡的有异曲同工之妙。)

被采访者年龄包括1940至1990年出生的人。

60、70年代出生的人们多回答自己从没问过父母自己是从哪里来的;

80、90后的孩子多被父母告知是从河里、垃圾堆捡来的,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;

90后孩子多是充话费送的,买彩票中的,“再来一瓶”开奖得来的,打游戏开礼包送的,超市购物买的;

00后父母有更快捷的回答:“从网站上下载的。”

这样百花齐放的答案,大概率是在回避“性”教育吧,我们不知道如何把握度,所以塞给她一个答案,暗暗祈祷着小祖宗可别再问了。

其实答案,对孩子来说,又有什么重要的呢?又为什么要限定为性教育方面的问题呢?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它。

我是谁,我从哪里来,要到哪里去,这可是哲学里的终极三大难题了。在一定的意义上,孩子都是自发的哲学家。他们虽然并不知道什么是哲学,但是,活跃在他们小脑瓜里的许多问题是真正哲学性质的。所以当Ta问出“我从哪里来”的时候,Ta眼里闪烁着的,可是哲学的小光环。

从幼儿期到青春期,正是一个人的理性开始觉醒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,好奇心最强烈,求知欲最旺盛。

另一方面,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,在这个阶段内,生命的生长本身就不断带来对人生的新的发现,看世界的新的角度,使他们迷乱和兴奋,也使他们困惑和思考。

哲学原是对世界和人生的真相之探究,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恰是发生这种探究的最佳机会。

“我从哪里来?”,这个终极问题困扰了我们几千年,人类穷尽所有智慧都没有个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。不管是苏格拉底,还是佛祖,到今天历史上的各类哲学家,无不为这个问题伤透了脑筋。

所以家长答不出来真是太正常了,硬着头皮去一通简单粗暴的回答,会从源头上把Ta对世界的好奇心扼杀。

周国平说:

"在多数人身上,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,曾经有过的那种自发的哲学兴趣似乎完全消失了,岁月把一个个小哲学家改造成了大俗人。
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,孩子周围的大人(包括家长和老师)要负相当的责任。据我所见,对于孩子提出的哲学问题,大人们普遍以三种方式处理:一是无动于衷,认为不值得理睬;二是粗暴地顶回去,教训孩子不要瞎想;三是自以为是,用一个简单的答案打发孩子。
在大人们心目中,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太玄虚,太无用,功课、考试、将来的好职业才是正经事。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氛围中,孩子们的哲学兴趣不但得不到鼓励,而且往往过早地遭到了扼杀。"

所以下次当孩子问出这个终极问题,不妨看看这本书。

故事讲的是来自星星的孩子很向往地球,希望去地球看一看。年长的星星就告诉他,你要是想去地球,就必须变成地球小孩的样子,经历他的一生。

绘本的主要部分都是年长星星的讲述。通过充满诗意又饱含深情的语言,丰富多彩又贴近生活的图画,展现了一个人的成长历程,以及他所生活的整个环境。

绘本主题宏大,落脚细节,简单又深刻,像个美好又治愈的童话。

星星小孩从遥远的太空望向地球。

“请问,我能去地球看看那里是什么样子吗?”他问道。

年纪大一些的星星说:“你只是一团热蒸汽,让人看不见也摸不着。如果想要去地球,你只有做一个人类小孩才行。

刚开始,你要适应新的身体,学习怎样挥挥手、动动脚,然后试着站起来

地球上的生命从哪里来,又会到哪里去?他们为什么来,要经历些什么,又为什么要经历这一切?

这本绘本给了我们一个简单又美好的答案。也意外的治愈了小妞对死亡的焦虑。

我说,在地球上是死了,但是他又回到星星上去了。

“妈妈,我也是个星星小孩。……你也是,你都忘了吧?”

“你还记得?”

“对啊。我们都是星星小孩。”

如果我们都是来自星星的孩子,那么在地球上的一切经历,不管甜蜜的、幸福的,还是遗憾的、痛苦的,都是我们当初心向往之,非要来亲历一次的,都是我们该珍惜的。

这本绘本让我们有机会跳出日常的视角,去俯瞰生命的全貌,于是,平凡的一生也显得不那么平凡了。

有了这样的故事打底,希望我们的孩子在未来面对人生中的困难时,能够把它看做一段经历,或许还会成为宝贵的回忆。

最后,它其实还是一个诗意问题,就用泰戈尔的开始,来回答Ta吧。

“我是从哪儿来的,你,在哪儿把我捡起来的?”孩子问他的妈妈说。

她把孩子紧紧地搂在胸前,半哭半笑地答道——

“你曾被我当作心愿藏在我的心里,我的宝贝。

你曾存在于我孩童时代玩的泥娃娃身上;每天早晨我用泥土塑造我的神像,那时我反复地塑了又捏碎了的就是你。

你曾和我们的家庭守护神一同受到祀奉,我崇拜家神时也就崇拜了你。

你曾活在我所有的希望和爱情里,活在我的生命里,我母亲的生命里。

在主宰着我们家庭的不死的精灵的膝上,你已经被抚育了好多代了。

当我做女孩子的时候,我的心的花瓣儿张开,你就像一股花香似地散发出来。

你的软软的温柔,在我的青春的肢体上开花了,像太阳出来之前的天空上的一片曙光。

上天的第一宠儿,晨曦的孪生兄弟,你从世界的生命的溪流浮泛而下,终于停泊在我的心头。

当我凝视你的脸蛋儿的时候,神秘之感淹没了我;你这属于一切人的,竟成了我的。

为了怕失掉你,我把你紧紧地搂在胸前。是什么魔术把这世界的宝贝引到我这双纤小的手臂里来呢?”

(郑振铎 译)




Share this story